★首先解釋一下什麽是“底色”?
女士們在化妝之前,在臉上打上的那層粉底就是“底色”,在這層底色上畫出來的妝,就顯得比較好看。
★而在臨床上很多病基本上都是發生在黴菌毒素基礎之上的,尤其是那些疑難雜症(比如比較常見的腺肌胃炎等)都有黴菌毒素的影子,甚至有些病就是黴菌毒素引起的。所以黴菌毒素被認爲是很多病的“底色病”。
★以前,黴菌及黴菌毒素被稱爲養殖業的“隐形殺手”,現在基本上已經得到公認是養殖業的“頭号殺手”。級别在升級!
★黴菌毒素低濃度時可以引起免疫抑制、降低生産性能;嚴重一點可以損害動物内髒器官,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症狀;高濃度則可直接導緻畜禽死亡。
★所以在養殖過程中防控好黴菌及黴菌毒素,是搞好養殖的基本條件,應該給予高度重視!
1、對黴菌毒素的特點不了解
2、對黴菌毒素的危害不了解
3、感覺用脫黴劑看不到明顯變化
4、沒吃過黴菌毒素的虧,心存僥幸
1、隐蔽性
1)我們通常對外表明顯發黴的飼料或玉米,反應比較強烈;但是對外觀看起來正常的飼料或玉米,就不那麽在意了;事實上,外觀正常的飼料或玉米,黴菌感染率一點都不低。
玉米在地裏生長的過程中就會受到各種黴菌病(類似于病蟲害一樣常見病)的感染,**常見的是赭曲黴、青黴菌、鐮孢黴和麥角黴等,它們多是混合感染,嚴重的使玉米黴菌感染的症狀比較明顯,輕微的是隐藏在玉米粒當中,但外觀正常。
3)倉儲:
a、玉米儲存的水分要求:不超過14%,有的要求在12.5%,但實際上都高達17%,甚至高達24%!
b、飼料剛生産出來,還熱氣騰騰在養殖場倉庫儲存過程中,容易“起熱發捂、變酸變質”。
2)除了在田間、儲存中、在養殖環節中(水線内、料槽内)也有很多細節被我們所忽略!(如下圖)
2、普遍性
★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并不意味着沒有黴菌感染,黴菌和黴菌毒素可以說是無處不在,尤其是在經常下雨比較濕潤的南方地區,危害更大。如果玉米水分又在17%以上,更是容易發黴。
★很多人認爲黴菌也僅在多雨潮濕的夏季會比較多些,事實證明,秋冬季節一點也不少,尤其是新玉米剛下來的時候,濕度一般都比較大,天氣又不利于晾曬,更容易發黴,尤其是東北玉米被凍整個冬天。這也充分解釋了爲什麽即使在寒冷的冬季,肉雞腺胃炎依然很多的原因。腺胃炎**早發生在對比!現在的高發地依然在東北!
★還有些地方,能用上國家糧庫更換下來的陳化糧,陳化糧**大的弊端就是存放時間長,捂了黴了,人不能吃了,就全給動物吃。
3、微量性(劇毒性)
★ 1、我們通常認爲,飼料稍微有點黴變應該沒事,不會引起中毒,所以也就不在意。有些養殖場認爲,加不加脫黴劑都無所謂,白白增加成本,所以就不怎麽加,有的人甚至一點都不加。
★ 2、這是因爲不知道黴菌毒素的安全水平是零!隻要有極少的黴菌毒素的存在就會造成的傷害,而且這種危害會不斷累積,**終總會表現出來。
★ 3、1mg的黃曲黴素就可以導緻癌症發生,一次性攝入20mg黃曲黴素直接緻成年人死亡,屬劇毒物範圍,毒性比是敵敵畏的100倍、***的10倍,砒霜的68倍。
★ 4、之所以家禽吃了發黴的飼料沒有表現出症狀,主要還是沒有達到一定的量,還有就是肝髒的解毒功能,但是,如果經常吃,超出肝髒的極限之後呢!?(現在應該認識到保肝有多重要了吧)
★5、黃曲黴毒素是國際衛生組織認定的一級緻癌物,其毒性和緻癌性是所有黴菌毒素中**強的,也是肝髒的危害**大的
★而且在280度的高溫下才能把黃曲黴毒素殺死。
4、累積性
★少量的黴菌毒素雖然沒表現出什麽症狀,但黴菌毒素具有累積效應,即使含量很低也會影響畜禽生長,因爲黴菌毒素沒有安全量或**低标準。
★長期使用發黴的飼料,蓄積到一定程度,就會慢慢表現出各種症狀,有的人直到症狀明顯,用别的藥治療無效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才開始往黴菌上考慮,這個時候多半是有點晚了,因爲黴菌毒素是直接傷害内髒器官,恢複起來太慢,有時候根本就恢複不過來。
★正所謂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既然黴菌和黴菌毒素避無可避,就不應該等症狀出現了在采取措施,一定要在平時就注重做“脫黴、解毒、保肝”等防控處理,把危害降到**低。
5、疊加性
★飼料中毒素檢測不超标,那也未必安全:
★多種毒素往往同時存在,不同毒素之間存在協同效應,導緻單一毒素不超标也可能緻病。所以企業在制定現場标準時宜低于國家**高限量标準。
★黴菌毒素中毒是長期蓄積的結果,同時也沒有安全可靠的原料,所以,建議長期添加黴力克,可降低動物的發病率和死亡率,減少腹瀉,提高飼料轉化率,這是養殖增效的**有效**經濟實惠的途徑。